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6期
编号:10394773
降纤酶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早期治疗脑梗塞60例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6期
     【摘要】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降纤酶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梗塞的效果。方法 发病24h内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0例予以低分子右旋糖酐及复方丹参;治疗组:在发病的1、3、5日分别给予降纤酶10U、5U、5U静点,并每日给予血栓通注射液10ml静点,每日1次。2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改变,疗效及纤维蛋白原的检测结果。结果 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总有效率及纤维蛋白原测定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且无明显副作用。结论 早期应用降纤酶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脑梗塞疗效可靠,且安全。 关键词 脑梗塞/早期 降纤酶 血栓通注射液 疗效观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06-0862-02

    我科2002年1月~2002年11月应用降纤酶联合血栓通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急性期脑梗塞60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均为急诊入院的脑梗塞病人,符合1986年全国第二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1] ,并且符合下列条件:全部病人为发病24h内来诊者,经头颅CT或MRI证实,适合应用本药者(有出血性疾病、溃疡病、近2个月接受颅内或脊柱手术、重度肝肾功能损害等均除外)。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38~78岁,平均(60.1±4.8)岁;对照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40~80岁,平均(59.3±5.0)岁,两组间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年龄、性别、并发症、既往史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根据病情,分别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丹参注射液20ml静点。治疗组:分别于入院1、3、5日用降纤酶10U、5U、5U加入氯化钠注射液200ml,40min左右静脉滴完。血栓通注射液10ml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点。两组间在控制血压、血糖、改善脑水肿、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处理相同。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应用1986年全国脑血管扬州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草案评分 [2]。用药前及用药后2周各记录1次,用药后进行评价:(1)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2)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3)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4)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7%以内。(5)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6)死亡。

    2.2 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见表1。

    2.3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见表2。

    表1 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略 )

    表2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例 例数(略)
, 百拇医药
    2.4 两组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变化比较 见表3。

    2.5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3例牙龈、结膜出血,对照组有4例出现不同的不良反应,如头痛、皮疹。两组复查头颅CT未见颅内出血;未出现消化道出血患者。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变化比较 ( 略 )

    3 讨论

    脑梗塞的治疗原则:尽快恢复血供,挽救半暗带,保护脑组织,目前卒中单元及溶栓治疗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受条件、治疗时间窗的限制,能得到溶栓治疗的只是一少部分,所以我们对发病24h以内的给予降纤酶联合血栓通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

    降纤酶是由蛇毒中提取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可分解纤维蛋白原,降低血液凝固力,抑制血栓形成 [3] ;诱发t-PA的释放,激活纤溶酶原;促使体内纤溶酶抑制物PAI(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因子)和α 2 -PI(α 2 -纤溶酶抑制因子)的浓度降低,从而增强纤溶系统活性,溶解血栓。降纤酶的疗效与降纤作用关系密切,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可能是由于抑制了纤维蛋白在血管周围沉积,从而阻止血栓形成和抑制血栓扩大。血栓通注射液的主要成份是三七总皂苷,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液粘度 [4] ,改善病灶周围的供血,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从而增加脑血流量,增加脑细胞的氧供。血栓通还能阻滞钙超载,缓解自由基的损伤,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 百拇医药
    该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早期应用降纤酶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梗塞,能增强降纤、抗凝功能,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使受损的脑组织的功能尽早恢复。且本方法应用安全,疗效显著,未见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 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 Clocking Hp.The mechanism of batroxobin-induced ribrinilysin.Pharˉnazic,1989,44:504.

    4 贾博琦,鲁云兰.现代临床实用药物手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260.

    (编辑 元红), http://www.100md.com(闫文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