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7年第34期
编号:11526872
正确评价降压药物疗效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24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07年第34期
     目前,用于治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五大类几百个品种,其药理作用各有不同,选择应用因人而异。实践中应如何正确评价药物的降压疗效,现就几种常用的评价方法进行讨论,供临床医师在实践中参考。

    药物的强效性:指同类降压药物的降压幅度大小之间的比较,是衡量药物降压的强度指标。抗高血压治疗的收益主要取决于血压水平的降低。因此,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是高血压治疗的关键。我们国家4项临床研究表明,收缩压(DBP)每降低9 mm Hg(1 mm Hg=0.133 kPa)和舒张压(SDP)每降低4 mm Hg可使脑卒中减少36%,冠心病减少3%,人群总的心血管事件减少34%。据轻度高血压治疗(treatment of mild hypertension,TOMH)研究和降压药物对生活质量的影响(quality of life on antihypertensive drug therapy,QOLOAD)研究表明:多数现代抗高血压药物都能较好地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各类抗高血压药物单用对于大多数轻度高血压的降压幅度大体相似。通常按一般推荐剂量的单药均可降低收缩压7~13 mm Hg及舒张压4~8 mm Hg[2]。目前临床常用的药物降压疗效评定标准[3]为,①显效:DBP下降>10 mm Hg并达到正常范围或DBP下降≥20 mm Hg;②有效:DBP下降30 mm Hg以上;③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④总有效率为显效加有效。

    药物的谷峰比值(T/P,trough:peak ratio):利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可以测量出某种药物降压作用的谷峰比值。T/P比值指药物降压的谷效应与峰效应之比值,即前次药物剂量末,下次药物剂量前的血压下降值与药物效应最大时(多选用前次药物剂量后2 h内)的血压下降值之比率。T/P比值是药物降压作用的长效性指标。由美国FDA1988年提出,并规定新型抗高血压药物24 h的T/P值必须≥50%,才能作为长效降压药物1次/d使用。T/P比值越高,药物的降压作用时间越长。图表1提供几种常用降压药物降低舒张压的谷峰比值[4],显示氨氯地平的T/P值较高,有人证明停用氨氯地平48 h血压将不会回升,这对预防因漏服药物而致血压回升带来的危险具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药物的半衰期(half-life of drug ,t1/2):是指人体血液中药物浓度消除一半的时间。经过6个半衰期后,体内98%以上的药物已被消除,10个半衰期后,体内的药物实际上已被完全消除。药物的半衰期与用药次数有关,一般情况下,半衰期短的药物用药次数要相应的增加[5]。为使药物在体内保持一定的血浆浓度,再次给药间期必须短于药物的半衰期,为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中毒,再次给药间期至少要长于一个药物半衰期。高血压的现代治疗中,为减少血压波动对靶器官的损害,大力提倡应用1次/d的长效制剂。此类药物的某些剂型-例如拜心同(硝苯地平控释片)、立诺(非洛地平控释片)等,采用了渗透泵与激光打孔等现代最先进的控制药物释放的制剂技术,人体内的药物代谢趋向零级动力学改变,临床医师多依据药物的T/P比值来抉择用药间隔时间。由于此类制剂价格多较昂贵,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临床医师会选择应用价格比较低廉的短效降压制剂(如卡托普利、硝苯地平普通片、阿替洛尔等),此时依据t1/2来决择降压药物的用药间期就非常重要。应用半衰期长的降压药物,可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药物的平滑指数(SI):指降压药物治疗后每小时血压下降的均值(△H)与标准差(SD△H)之比值,即SI=△H SD△H,是衡量一种药物的降压作用是否平稳的重要指标。SI值越高,药物的降压效果越强越平稳。SI值过小,药物的降压作用就不够平稳,血管内膜易于受损。

    药物的费用-效果分析比(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CEA):是指药物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时所需用的费用多少,目的在于寻找一种费用最低的治疗方案。有时费用-效果比(C/E)最佳的治疗方案未必是费用最低的方案,因为在增加效果的同时亦增加患者的费用,此时可采用增加费用-效果比(△C/△E),表示每增加一个效果单位时所需增加的费用。这一比值越低,表明每增加一个效果单位所需追加的费用就越低,临床上的实际意义较大。

    近年来国内外高血压治疗指南都提出,理想的降压药物应是有效、平稳、长效和费用低廉的降压药物。理论上,理想的降压药物应该具备强效、谷/峰比值高或血浆消除半衰期长、平滑指数高和费用-效果比低等要求,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五大类几百种一线降压药物很难满足上述全部条件,只能依据临床需求的重点进行具体地分析和评价,并紧密结合患者存在的实际状况来选择应用药物。大多数的高血压患者,应首选谷/峰比值和平滑指数都比较高的药物;对伴有明显的靶器官损害和并存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尽量避免选择平滑指数较低的降压药物以减少血压波动的影响;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高血压患者就要在保证降压效果的同时重视降压药物的费用-效果比。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0,8(1):94.

    2 陈海翎,华琦.高血压的药物治疗.高血压的个体化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183-191.

    3 黄震华,顾燕,等.氨氯地平、非洛地平和缓释硝苯地平治疗高血压疗效比较.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0,19(2):111.

    4 Siragy HM.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how important is selectivity.Am J Hypertens,2002,15(11):1006-1014.

    5 竺心影.影响药效的因素.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2(6):34., http://www.100md.com(杨玉香 王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