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25期 > 正文
编号:12159897
针灸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1年9月5日 林子玲 罗文基 郭永谊
第1页

    参见附件(2942KB,2页)。

     【摘要】 目的 比较针灸配合运动疗法与运动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远、近期疗效。方法 5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仅接受运动疗法,观察组接受针灸治疗及运动疗法。每组患者接受4周的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及3个月后的下肢日常活动能力及患膝疼痛程度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均有减轻,但观察组在缓解疼痛、改善下肢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疗效可以持续至少3个月(P<0.05)。结论 针灸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获得满意而稳定的疗效。

    【关键词】

    针灸;运动疗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

    作者单位:519000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康复医学科(林子玲),药学部(罗文基 郭永谊)

    通讯作者:林子玲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以膝关节骨及软骨的退行性变为主的慢性、变形性关节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症状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加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变形和活动受限。本研究采用针灸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膝OA,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纳入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有关膝关节骨关节炎诊断标准(1983年订)[1],并排除有严重的类风湿、心、肝、肾等脏器疾患及临床膝关节功能评分≥30分的患者50例,按预先的计算机随机排号将患者随机分配到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患者。其中观察组男6例,女19例;年龄最小50岁,最大77岁,平均(64.3±7.8)岁;病程最短9个月,最长46个月,平均(26.8±15.8)月。对照组男4例,女21例;年龄最小51岁,最大76岁,平均(62.5±9.3)岁;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44个月,平均(24.6±16.6)月。两组一般情况经统计学比较P>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2组基础治疗相同,包括服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对患膝行超短波、中频电疗。

    1.2.1 观察组 主要选患侧下肢足阳明、少阳、厥阴经的穴位。主穴:梁丘、伏兔、内膝眼、犊鼻、阳陵泉、足三里;配穴:阴市、鹤顶、膝阳关、膝关、阴谷、太冲、局部阿是穴。常规消毒后,以28号不锈钢毫针进针,得气后接G6805Ⅰ型电针仪,交替选用疏密波和断续波,内膝眼、犊鼻和足三里穴不接电针而加温针灸,留针30 min,1次/d。每周5次,共4周。每天强化训练股四头肌,方法同对照组。

    1.2.2 对照组 每天强化训练股四头肌:①伸展:仰卧,健腿屈曲,患腿放在枕头上,收紧股前方肌使膝压向地板,从小的压力开始,逐渐使压力达到最大,然后再使之减轻。②内收、伸展:仰面坐在地板上,双上肢向后支撑,双膝伸直,双膝下方垫一枕头,两膝间也夹一枕头,双膝向内同时挤压枕头,在保持这种挤压的条件下再收紧股前部肌肉使双膝同时下压膝后方枕头。③屈曲:仰卧、屈双膝,患侧下肢屈髋伸膝,作直腿抬高。随病情的恢复,可逐渐加入器械训练。①砂袋训练,患者仰卧屈髋屈膝或坐位,砂袋放在小腿远端前面,伸直膝关节。②弹力带训练,患者坐位,背向弹力带,将弹力带固定于患脚踝和座椅下端,伸膝练习。以上训练 2次/d,每次20遍,共训练4周。对照组不接受针灸治疗。

    1.3 疗效评定 治疗前、治疗4周后及3个月后用目测类比定级法(visualanaloguescale, VAS)[2]评定患膝平地行走疼痛情况,即在一长10 cm的线段上(标有 mm刻度,总分为100分)标出代表目前疼痛的位置并评分。下肢功能评定选择常见的下肢日常活动项目[3],即行走、坐下站起、上楼、下楼、下蹲等5个项目,每项2分(能独立完成为2分,需要帮助或借助器具完成为1分,不能完成为0分),总分为10分。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平地行走疼痛VAS评分及下肢功能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地行走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观察组患者下肢功能评分提高幅度、疼痛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且疗效可以持续至3个月(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后及3个月后平地行走疼痛及下肢功能评分比较见附表。

    3 讨论

    针灸通过对患膝周围穴位的刺激,一方面可以促进机体释放内源性吗啡呔等镇痛物质,提高痛阈,达到镇痛的目的,另一方面,电针时,肌肉一收一缩的刺激,起到泵的作用,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渗出液的吸收,有利于关节面软骨的修复[4]。

    表1

    附表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及下肢功能评分比较(分,x±s)

    

    组别例数

    VAS评分下肢功能评分

    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后

    观察组2569.41±18.3223.5±11.46﹡△20.6±10.36﹡ △7.65±1.969.78±2.13﹡△12.20±2.12﹡△

    对照组2570.62±21.1543.61±22.78﹡40.61±20.68﹡7.54±2.028.32±1.86﹡9.32±1.66﹡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运动疗法可增加股四头肌的力量及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从而增强膝关节的代偿能力,保护膝关节的稳定性,预防肌肉萎缩,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和预防复发有其重要的临床意义[3]。

    本研究发现采用针灸配合运动疗法后,确能使治疗的有效率提高,关节的不稳定性、屈伸度及上下楼梯功能明显改善。由于灸疗的强大止痛作用,使患者疼痛减轻,全身整体状况改善,从而使患者有兴趣进行正确的肌肉功能锻炼,提高了肌力,进而改善了关节的不稳定性,提高了治疗效果。加之股四头肌训练简便易学,患者通过学习可自行在家中进行治疗与锻炼,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使之能有规律的治疗与锻炼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94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