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2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191429
两种放疗方法治疗鼻咽癌的临床效果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15日 朱海军 李飞舟 郑粤湘 姜勇 李黎军
第1页

    参见附件(2352KB,2页)。

     【摘要】 目的 比较鼻咽癌常规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的疗效。方法 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100例鼻咽癌初治患者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常规外照射放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常规外照射放疗患者50 例, 接受70~75 Gy的根治放疗;三维适形放疗50例,外照射40 Gy后加三维适形放疗,剂量35~40 Gy。统计分析放疗后肿瘤消退情况、并发症(如急性皮肤损伤、口干、张口困难、放射性脑损伤等)出现时间及程度。并比较其差异。结果 常规放疗组3年生存率、3年局部控制率为82.0%、78.0%;三维适形放疗组为84.0%及8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适形放疗组的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放疗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方式放疗治疗鼻咽癌疗效无明显差异,但三维适形放疗相对常规外照射正常组织剂量降低,减轻了正常组织器官的放射损伤,从而减少了放疗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鼻咽癌;常规放疗;三维适形放疗;并发症

    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为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1],但鼻咽癌放疗有一系列的并发症,如口干、张口困难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如何减轻放疗后并发症,提高放疗后患者生存质量是目前鼻咽癌治疗计划中急需解决的课题[2]。本文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100例鼻咽癌初治患者予以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确诊并在我院初次治疗的鼻咽癌患者共100例,其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20~75岁,平均45.6岁。按常规放疗及三维适形放疗分组(按福州92分期法分期),见表1。

    1.2 治疗方法 患者分两组,分别予以不同方式放疗。①常规外照射放疗组:患者50例接受70~75 Gy 7~8周的根治性放疗。②三维适形放疗组:患者50例常规外照射40 Gy4周后, 鼻咽部原发灶加三维适形放疗,剂量35~40 Gy 10~15次。常规外照射为面颈联合野(或耳前野+颈切线野)和电子线照射, 分组及分期见表1。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随访3年以上,分别计算各组3年生存率、3年局部控制率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生存率、局部控制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的计算采Kaplan Meier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显著性意义,P<0.01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放疗的3年生存率、3年局部控制率

    常规外照射放疗组的3年生存率、3年局部控制率为82.0%、78.0%;三维适形放疗组为84.0%、80.0%,两组之间3年生存率、3年局部控制率差异无显著性。本文因I期患者仅2例,故而其生存率有统计学偏差。无论采用那种方法放疗,患者的生存率都随临床分期的增加而下降。见表2、表3。

    2.2 两种放疗方案的并发症

    常规放疗因外照射剂量大于三维适形放疗,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远大于后者。常规放疗患者急性皮肤损伤、口干、张口困难、脑损伤发生率分别为54.0%、38.0%、52.0%、4.0%,远高于三维适形放疗的各并发症发病率(24.0%、22.0%、22.0%、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表2

    表3

    表4

    3 讨论

    鼻咽癌的生长方式和部位比较复杂,其放射治疗照射野应该包括全部肿瘤组织和淋巴引流区,以及一定范围的外周边缘。但是,由于绝大多数照射野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在过去的临床放疗实践中,常规放疗由于照射野单一、野数少、无TPS(治疗计划计划系统)辅助等缺点,使得治疗靶区周围的正常组织受到过多照射,以致放射损伤常常不可避免。国内外一些病例数较多的回顾性资料表明,早、中期鼻咽癌的5年生存率平均在80%左右,而放疗并发症,如口干、张口困难、放射性脑损伤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其原因主要为:①鼻咽部靶区极度不规则,GTV与CTV的形状不一致性较明显,且变化大。②靶区周围要害器官多,常规放疗的照射技术的高剂量区很难与靶区适形,正常组织的剂量限制成为阻碍肿瘤剂量提高的主要因素。③局控率与剂量呈明显相关性。随着治疗技术的进步,患者生存期延长,对生存质量的要求自然提高。因此,寻求疗效高、并发症轻的鼻咽癌治疗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克服了摆位精度和照射野照射精度的问题,其以照射剂量在三维方向上与肿瘤靶区高度一致,且靶区内各点剂量强度也可调节为特点,可使肿瘤靶区得到更高、更准确的照射剂量,且更好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同时,采用CT定位,结合MR图像和PET/CT图像,从形态学和功能学两大角度对肿瘤靶区进行勾画,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的照射范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35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