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9年第14期
编号:13378736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19年5月1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14期
     【摘要】 目的 分析早期胃癌患者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胃癌根治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30例早期胃癌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各15例。对照组采用胃癌根治术进行治疗, 观察组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术后肠道通气时间、胃排空时间、术后24 h镇痛药物使用次数、远期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6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58, P<0.05)。观察组术后肠道通气时间(2.13±0.88)d短于对照组的(4.91±0.68)d, 胃排空时间(14.23±1.77)d短于对照组的(22.19±1.39)d, 术后24 h镇痛药物使用次数(1.37±0.34)次少于对照组的(3.11±0.77)次, 死亡率0少于对照组的26.67%,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的40.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早期胃癌患者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展开治疗, 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有助于促使患者尽快得到恢复。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胃癌根治术;早期胃癌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4.026

    在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中, 胃癌属于发生率较高的病症类型, 其因病症早期患者无明显不适感, 很难实现早期确诊, 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于晚期。在治疗上, 手术治疗为主要方案, 临床用于早期胃癌患者的手术方案有多种, 胃癌根治术以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为使用率居高的两种手术方案。本研究就侧重两种手术方案的具体效果展开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诊的30例早期胃癌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各15例。对照组男9例, 女6例;年龄34~66岁, 平均年龄(45.23±7.23)岁。观察组男7例, 女8例;年龄33~67岁, 平均年龄(46.09±7.3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采用胃癌根治术进行治疗, 以静脉全身麻醉, 若肿瘤处在患者胃中上部则需要对近端进行切除, 对于病变面积较大患者则对全胃进行切除。若肿瘤处在胃部下方则需要对远端进行切除, 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在切除后进行淋巴结清扫。后续操作按照常规模式展开。

    1. 2. 2 观察组 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麻醉方式与对照组保持一致, 借助染色剂对肿瘤部位进行染色处理, 促使肿瘤边界得到充分显示, 并在肿瘤外侧约5 mm位置处做好对应标记, 将预先配制好溶液(肾上腺素1 ml, 浓度为0.0005%;甘油100 ml, 浓度为10%;果糖10 ml, 浓度为5%, 与100 ml注射用生理盐水混合)于标记位置外侧进行注射。在注射完成且病变部位抬举以后, 借助 IT刀在标记位置外侧进行环形切开, 并使用透明帽, 多次对黏膜下部病灶进行注射以及分离, 确保达到对病灶部位彻底切除的条件。在肿瘤彻底切除后, 借助氩离子凝固等方式对暴露血管端进行处理, 对于出血较为严重且管径较大血管, 则需要借助止血夹进行夹闭。两组患者在术后均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术后肠道通气时间、胃排空时间、术后24 h镇痛药物使用次数、远期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 4 疗效判定标准[1] 若病变部位得到彻底清理, 且患者在术后无严重并发症, 各方面异常症状消失, 癌细胞活检阴性高于1 mo, 即显效;若在手术后患者存在有较多并发症, 病灶部位得到清理>80%, 即有效;若治疗后, 病灶部位未彻底清理, 术后并发症严重, 即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3.33%(14/15);对照組显效5例、有效4例、无效6例, 总有效率为60.00%(9/1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58, P<0.05)。

    2. 2 两组术后肠道通气时间、胃排空时间、术后24 h镇痛药物使用次数比较 观察组术后肠道通气时间为(2.13±0.88)d,对照组术后肠道通气时间为(4.91±0.68)d;观察组术后肠道通气时间早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681, P<0.05)。观察组胃排空时间为(14.23±1.77)d, 对照组胃排空时间为(22.19±1.39)d;观察组胃排空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3.698, P<0.05)。观察组术后24 h镇痛药物使用次数为(1.37±0.34)次, 对照组术后24 h镇痛药物使用次数为(3.11±0.77)次;观察组术后24 h镇痛药物使用次数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8.006, P<0.05)。

    2. 3 两组远期疗效比较 观察组无死亡病例, 对照组死亡4例(26.67%);观察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15, P<0.05)。

    2. 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1例(6.67%)术后并发症, 对照组发生6例(40.00%)术后并发症;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658, P<0.05)。, http://www.100md.com(孙荣霞)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