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4年第21期
编号:13123058
不同耳石复位法应用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1月1日 于吉友?刘永海
第1页

    参见附件。

     2.3 两组患者随访时的复发情况比较

    1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治疗后1~3个月。对照组的治疗次数(2.34±0.46)次明显高于研究组的(1.27±0.23)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6352,P<0.05)。对照组患者复发率23.81%(15/63),其中PC-BPPV复发率23.91%(11/46),PC-BPPV复发率23.53%(4/17);研究组患者复发率7.94%(4/63),其中PC-BPPV复发率为6.67%(3/45),PC-BPPV复发率为5.56%(1/18);两组患者的复发率、PC-BPPV与PC-BPPV复发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6325,5.1269,5.3126,P<0.05)。

    3 讨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指的是患者在特定头位时存在短暂性阵发性眩晕现象,依据病变部位不同分成后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前半规管BPPV与混合型BPPV四种病型,其中PC-BPPV与HC-BPPV是临床常见的BPPV分型,前者发病率为65%~75%,后者发病率为10%~15%,因此本研究中主要探究针对性耳石复位治疗方案在此二者分型中的应用价值[9-10]。相关研究表明,BPPV的发病机制是当头转至激发位时,因各种原因引发脱落或聚集在后半规管近壶腹处的耳石在重力作用下,朝离壶腹方向移动,在离壶腹内形成淋巴流,引发嵴顶移位的同时牵拉壶腹嵴,导致患侧半规管神经元放电增加[11]。耳石复位法正是基于此机制设计的治疗方案,通过有机结合速度、力度与角度,将脱落或聚集于近壶腹处的耳石通过重力惯性作用,经特定平面移动至总脚,最终纳入椭圆囊中[12]。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1个月的眩晕次数均明显少于治疗前,证实耳石复位疗法在减少患者眩晕发作次数上具有较理想的临床效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